BDC_tiaen tiamen  photo by Kim Lee_KRG_2014 BDC_tiaen tiamen  photo by Kim Lee_KRG_2014
BDC_tiaen tiamen  photo by Kim Lee_KRG_1031 BDC_tiaen tiamen  photo by Kim Lee_KRG_1031
BDC_tiaen tiamen  photo by Kim Lee_KRG_1170 BDC_tiaen tiamen  photo by Kim Lee_KRG_1170
BDC_tiaen tiamen  photo by Kim Lee_KRG_1232 BDC_tiaen tiamen  photo by Kim Lee_KRG_1232
BDC_tiaen tiamen  photo by Kim Lee_KRG_1806 BDC_tiaen tiamen  photo by Kim Lee_KRG_1806
BDC_tiaen tiamen  photo by Kim Lee_KRG_2058 BDC_tiaen tiamen  photo by Kim Lee_KRG_2058
BDC_tiaen tiamen  photo by Kim Lee_KRG_2155 BDC_tiaen tiamen  photo by Kim Lee_KRG_2155
《我・我們》第一部曲
01
-01

演出活動

《我・我們》第一部曲

這是一場聲光音效震撼力十足的演出,經由科技投射而出流動的影像圖繪,緊密地扣連戴著黑色金光面具舞動的舞者,時時刻刻高潮迭起,充滿了前衛性、想像力與未來感。
藝術群

編舞|布拉瑞揚・帕格勒法
音樂統籌|ABAO 阿爆(阿仍仍)

編曲與混音|溫娜 Wenna

影像圖繪|磊勒丹・巴瓦瓦隆

燈光設計|李建常

影像設計|徐逸君

服裝設計|林秉豪

臺東縣政府  臺中國家歌劇院  國家兩廳院 共同委託製作   

Let’s jump into the flow

不怕流汗,我們都在河流裡──只管跳進來!

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1,也是與萬物相和的0。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顛覆過往創作流程,由血液發燙的排灣青年藝術家帶路,伸手去指、去摸、去碰,所達之處都是毫無拘束的新世界

布拉瑞揚舞團《我・我們》第一部曲,編舞家布拉瑞揚邀請擅於以電音編曲轉化古謠氛圍、跨越語言疆界的音樂家ABAO阿爆(阿仍仍),替舞作貼身打造聽覺派對,創造奔放的聆聽體驗;由藝術家磊勒丹・巴瓦瓦隆設計充滿力量的圖像,舞者沉浸其中並與之互動,驚奇鮮活的視覺,將成為台上另一位精彩的演出者。

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們聯手,誘使舞者跳進由01構成的電幻世代裡,釋放最躁動年輕的無限動能,讓細胞順從直覺顫動,替我們指認出從來沒有看過的新世界。初生的靈魂無所畏懼地沸騰,傳統一下子煥然一新,只能用手指:看!那是他們創造的世界——而你也是一份子。

編舞布拉瑞揚說《我・我們》第一部曲

每一個相遇都不是偶然,那都是生命早有安排。

tiaen tiamen,是排灣族語,我,我們的意思,這是在2018年給自己的題目,以排灣出發的一個作品,一個半強迫,刻意安排,逼自己去面對自己排灣的題目。但生命自有安排,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生活給了其他的命題,而遲遲沒有碰它,也許是時機未到。

2016年阿爆發行第一張全母語專輯《vavayan.女人》,為之驚豔,對專輯封面及內頁設計也印象深刻。阿爆說:「哥,你一定要認識這個人,他很厲害」,23歲年輕排灣藝術家磊勒丹・巴瓦瓦隆,將歌名及歌詞所描述的內容融合排灣特殊古圖紋,延續祖先沒有文字,以圖紋或口傳吟唱來記錄生活文化的方式。2019年阿爆再以專輯,《kinakaian母親的舌頭》引起更多聽眾的喜愛,拿下金曲大獎。我也再次被磊勒丹的專輯封面設計吸引,「阿爆快點,幫我介紹,我要認識這個人」,注定我們仨的合作。

pulima,puqulu,puvarung,做為排灣三部曲的主要核心,是2021年第ㄧ次和磊勒見面時,他分享排灣族對生命三個階段的詮釋,從年輕的雙手開始,到長智慧的階段,最後則以心出發。《我・我們》的第ㄧ部曲,就以pulima出發,在這裡,把它當作是年輕階段,探索自己的時期。磊勒單用他的巧手勾勒出排灣的宇宙,藉著阿爆電子迷幻音樂的帶領下,啟動舞者的身體想像,以我出發,碰撞彼此的靈魂。

2023年,《我・我們》第一部曲終於推出,這時磊勒丹30,阿爆40,我也進入50,我們在不同的創作階段相遇,相互學習欣賞,這時還出現一位擁有八分之ㄧ排灣族血統的服裝設計師林秉豪的加入,會不會也都是早有安排。

 

音樂統籌ABAO阿爆(阿仍仍)說《我・我們》第一部曲

《我.我們》第一部曲的音樂製作概念是「現在的我們」,從單數至複數,尋找個體與群體之間共感的交會。

布拉瑞揚老師從「年輕」這個主題出發,邀請不同年齡領域的原住民創作人共同合作。音樂製作的發想起點是好奇「現在原住民族青年是什麼模樣?」而在音樂輔助下讓舞者們表達「現在的我們是什麼模樣」。我特邀新銳電子音樂人Ń7äWenna)擔綱編曲,共同為年輕的靈魂們服務。

講到年輕,你會想到什麼?

期望特立獨行

亦渴望同儕認同

時而反叛 時而規矩

時而迷惘 時而堅定

時而熱情 時而無感

時而勇敢 時而脆弱

時而憤怒 時而厭世

正反兩面又衝突的特質

融合在電子迷幻節拍中

隨著感受吟唱

隨著自然聲響

可以獨自慢舞

也可群體跳耀

在音樂裡喚回身體的直覺共感

享受你或我與我們交會的時刻

看看 現在的我們 是什麼樣的

想想 年輕的你們 是什麼樣的

泛起 不同靈魂碰撞的漣漪

 

圖繪設計磊勒丹說《我・我們》第二部曲

為人類生命的其中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裡,只要你願意付出心力行動,無論是創造有形或無形、有生命或無生命的事物,都可視為具有 pulima 的精神。

整體視覺的部分,這次我嘗試使用霓虹色元素的重複線條方式來表現出一種迷幻的失焦狀態。在不斷重複的形體中,因為看不清楚而無法確認其真正的輪廓,就像變形蟲般,會隨著空間不斷改變它的體態,並從中感受存在於混沌裡的秩序。

而與布拉瑞揚及阿爆的合作,我覺得也順帶呼應了古老排灣人的「漣漪式」生命觀。我們每個人的靈魂就像一道道的波紋,不斷向外擴散並留下水痕,在這相互碰撞、覆蓋及融合的狀態過程中產生出連結及衍生的效應。

我們期盼能藉此與觀眾分享,作為當代的排灣人如何順著祖先的腳步創造出一個未來的傳統,以及呈現一個「人」在 pulima 階段——身體實踐的過程中自身所得到的感悟,並在這之中釐清生命存在的意義究竟為何。

 

演出紀錄

2023/3/23-26 臺中國家歌劇院
2023/4/14-16 臺北國家戲劇院
2023/10/19-21 澳洲阿得雷德澳亞藝術節

2023/11/3-4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藝文中心演藝廳

2023/12/9 嘉義市文化局音樂廳 
2024/10/10-12 法國國立夏佑劇院